关于效率的一点新想法——不同时期的「效率」概念

相信现在相当一部分人都和我一下,曾经或现在仍有一种心理,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科研、学习效率远不如高中时的自己。这其中大多数应该也在_口头上_表达过「要是能有那时的效率,现在应该能做出好得多的成绩吧」的说法,当然也仅限于口头上而已,因为其实心里都知道,这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未必能达到那样的结果。

说得俗一些,这种心理叫中二,说得难听点,算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一种说辞。本文无意于评价这种心理如何,而是想写一些对它的理性的思考。

现在的我们(工作的、读研究生的、上大学的)不再能实现中学时代的集中精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分心的事情更多得多,生活中要面对的琐事也更多。

但除开这些,假如我们没有手机,不会再随时被微信、手机游戏干扰,假如我们像以前在家一样,有一个贴心的管家帮我们打点好生活,是否我们的效率就能大幅度提升呢?

是也不是。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过于方便的社交和娱乐,我们大脑受到的干扰会少得多,与原来相比,工作时精力肯定会更集中,效率(productivity)也会有可观的提升。

然而,很多新人,包括我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的是,即便这样,我们的工作状态也不太可能像中学时期那样。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时期,尤其是高中,大学有所不同但也大体类似,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有限的知识点内,强化解题能力,而这个过程,有很大比例的工作是重复。通过机械的重复,来使得解题的思路_硬编码_到大脑中,使得我们看到类似的题目就能条件反射地想起来怎么做。而现在的工作,尤其是研究生的工作,与此则大不相同。我们的工作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限定(well-defined),只是说限定一个大的目标,中间过程自由发挥。这种工作性质的差别,决定了很多时候,即使现在的我们保证了工作时间,也未必能保证成果。

举个例子。高中时期面临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我今晚要把数学第几章的习题做完,做完后基本上就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而研究生面临的一个典型问题是,我要想明白上次我试的某种方法为什么不行。很明显地,后一个问题甚至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时间节点,因为有些问题,可能一小时就想明白了,但有些问题,一周甚至一个月都没法弄清楚,中间自己主动去查阅文献、设计验证实验等等。

也就是说,所谓「高中」的工作方式,是有着清晰定义好的流程和目标的,多数问题都是类似的,即使自己出现很新的问题或者很难的问题,也总有别的同学或者老师能解决。而「成人」的工作,则伴随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自由度。这种时候,如果按以前的方式来,强制地设定边界,比如「我今晚必须把前面遇到的那个问题解决」,很多时候是行不通的,甚至在某些时候是有害的,尤其是在影响士气方面。

单纯地期望自己能回到以前的那种状态,是很多人在设定目标时会犯的错误,这种错误不一定致命,但如果多次出现,则很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堕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解决问题了。出现这种心态之后,则陷入了更为麻烦的恶性循环。

再回过头来,正确的做法(之一)应该是,认识到我们在不同时期的工作的差异,恰当地设定边界,才可以有效地调整好我们的心态。

当然,这种所谓工作性质带来的差异,更多的只是心态上的区别,真正大幅影响效率的,还是那些distractions,所以要想高效工作,尽可能创造不被打扰的时间才是要点。

links

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