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效的沟通有时需要省略不必要的细节

    先讲一个编造的故事。

    小新在科研中遇到一个问题,要求求解一个几乎不可能得到分析解的一元方程,小新通过查文献,发现牛顿迭代可以用数值解法得到解,于是自己开始写程序实现牛顿迭代。小新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困扰了很久,因此很高兴地向老板汇报,说他终于找到可行的办法了,两天内就可以得到结果!但小新在计算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那个方程在某些系数的条件下,对给定的初值非常敏感,迭代不稳定,结果容易发散。然后经过仔细排查,发现如果不让两次迭代的结果跨越太大,比如添加一个系数,让下一步的解只跳一半的距离,迭代就稳定多了。经过加班加点,总算在两天之内按照改进的迭代算法,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然而在向老板报告结果的时候,小新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他向老板大致地讲了牛顿迭代的原理(编造的故事,不用在意细节~),然后重点讲了自己在迭代计算中做出的改进,最后简单讲了一下计算的结果。小新的意图是,强调自己在迭代算法中的创新,来突出自己做的工作,毕竟也是在这部分花费了最多的时间,也是最「原创」的工作。然而,从老板的角度来看,他的目的只是得到方程的解,本来听牛顿迭代就已经云里雾里了,然后又听小新大篇幅地讲了他在牛顿迭代上做的修改,怎么听都不怎么靠谱。因此,本来一次比较简短的讨论会,介绍一下采用的求解方法,然后交流一下求解的结果,最后却变成了在算法的细节上无休止的争论。老板认为小新修改了别人的算法 …

    read more
  2. 关于效率的一点新想法——不同时期的「效率」概念

    相信现在相当一部分人都和我一下,曾经或现在仍有一种心理,认为自己现在的工作、科研、学习效率远不如高中时的自己。这其中大多数应该也在_口头上_表达过「要是能有那时的效率,现在应该能做出好得多的成绩吧」的说法,当然也仅限于口头上而已,因为其实心里都知道,这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未必能达到那样的结果。

    说得俗一些,这种心理叫中二,说得难听点,算是一种为自己开脱的一种说辞。本文无意于评价这种心理如何,而是想写一些对它的理性的思考。

    现在的我们(工作的、读研究生的、上大学的)不再能实现中学时代的集中精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分心的事情更多得多,生活中要面对的琐事也更多。

    但除开这些,假如我们没有手机,不会再随时被微信、手机游戏干扰,假如我们像以前在家一样,有一个贴心的管家帮我们打点好生活,是否我们的效率就能大幅度提升呢?

    是也不是。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过于方便的社交和娱乐,我们大脑受到的干扰会少得多,与原来相比,工作时精力肯定会更集中,效率(productivity)也会有可观的提升。

    然而,很多新人,包括我自己 …

    read more
  3. 时间管理第一课

    对我自己来说,如果要向别人讲时间管理,第一课也是传递「技巧」方面最重要的一课是一句话:快速推进,各个击破。

    类似的概念最开始是我自己在高中时候开始提出的,那时候课繁多,采用这样的办法很适合当时的状态。后来上大学似乎就渐渐忘了这样的风格,而是更自由更散漫了。

    重新想起这个概念是因为一句被我长期曲解的Facebook箴言: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后半句被我理解成了分解任务,于是乎就产生了「快速推进,各个击破」的说法。

    其实实践下来,恰恰是这个原则最有用,尤其是在针对大块任务或者批量处理的时候。隐含的思路是,如果针对大块任务,把它分解成多个小任务,然后各个击破,而不是对着一个大块头发怵。

    简单实用的原则,值得写在记事本的第一页。

    read more
  4. 如先书记的故事

    如先书记是20世纪70年代为数不多的还有真功夫的人,在县里也小有名气。如先书记的出名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一次是下乡的时候,一行3人,遇到一群抬花轿的人,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再用花轿,如先作为书记,便上前与人说理,却不料对方仗着人多,反倒想欺负人,两人制住如先书记的双手,另一个欲给以当面一拳,却不料如先一发力,竟将手中两人一齐甩出,出拳之人亦即惊呆,不再造次。旁人劝道,「您是书记,不能打人啊!」,如先曰,「我不打你们,如果我真要打,怕你们也承不住。」

    另一次是与外乡人喝酒,席间外乡人道,早闻如先书记功夫了得,何不一起耍耍,如先欣然应允。遂有四外乡人,都是农民出身,自认力气不小,两前两后,如先直立居其中,不执任何器物。前后四人倾尽其力,不可移其分毫。众皆奇之。

    当然,对如先的子女来说,记得更清楚的是,如果不小心割伤,血流不止,如先只需在伤口周围稍微按摩穴位,流血顷刻可止。可惜,此技已失传矣。

    注:本文除人名外,故事大概属实 …

    read more
  5. 工具软件

    本科时参与过一个自主程度较高的科研项目,受益不少,指导老师也是现在的博士导师。最近自己又成了这种项目的小导师,与两位同我相差3级的本科同学交流后,有了一些感触。结合最近的一些思考,写下此文。

    印象中初中政治书上有一句话说,工具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句话挺精确的,通过延伸我们的身体,可以完成一些正常难以完成的事情,但过多地依赖这种工具,也会削弱我们自身的一些能力。典型的例子如代步工具自不必说,现代的手机也是一个例子,它既方便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交流,却又因为在饭桌上占用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而妨碍了交流。工具的双重效果是其本质属性,以工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应避免为工具所困。道理很浅显,但现代的工具又往往让我们迷失其中。

    大约一个月前,与两位本科生第一次交流。由于项目书中提到了一些工具软件如现在十分流行的Fluent,同学都表示很有兴趣。但我感觉两位同学对于工具的着迷程度胜过了对物理现象背后作用原理的兴趣,让我产生了一些忧虑。现代的工程仿真软件越做越庞大,功能越做越复杂,操作却越来越简单。在宣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复杂绚丽的效果,不内行的人看得眼花缭乱,内行的人也越发乐此不疲。这本是一件好事,科研人员专心于研究事务,不善于宣传和表达,而这些工具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宣传门槛。

    但这学期我自己所研究的一些内容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看法。起源是开始学习Surface Evolver这个相当小众的仿真软件,它是一位数学教授写的小软件,用来最基本的能量最小原理计算液面形状的。由于它基本上算是一个个人项目,所以软件界面、帮助文档什么的都相对还不齐全(也远没有像ANSYS这种商业软件的成熟)。它的网格算法与之前接触的ANSYS和Fluent的有限元或者有限体积法都有所不同 …

    read more

« Page 2 / 3 »

links

social